去年年底,豐田Mirai在日本上市,驚艷四座。現在所有人都在坐等Mirai今年在歐美上市,因為氫動力車以前沒有聽過啊。
嗯,沒聽過絕對是因為讀書不夠!其實,這項技術發展很久。而現代在2014年就把氫動力SUV圖森引進了美國,這才是全世界第一批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車。
其實,韓國才是搞燃料電池的大戶。紐約考恩公司(Cowen & Co.)的分析師指出,“如果沒有韓國的支持,美國部分燃料電池工業也許早就垮掉了。”
比如說,浦項制鐵(韓國最大鋼鐵制造商),從2007年開始“勾搭”美國康州的FuelCell Energy,現在是這家美國公司最大的客戶和股東。
兩家公司在韓國合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燃料電力工廠,能供應59兆瓦電力。今年,浦項還會開始生產自己的系統。
還有不少家韓國大財團,正在收購、投資,或勾搭美國燃料電池制造商,預備在他們的設計上引入實惠的生產方式,制造更便宜的燃料電池系統。
全世界第一批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車,現代在2014年引進美國的氫動力SUV圖森
小型的燃料電池系統能驅動汽車,大一些的系統,大概有輪船集裝箱那么大,足夠支持工廠運營的電力;如果連接多個系統,甚至能發上兆瓦的電力,供給到電網。
比起煤炭或天然氣,燃料電池其實不太劃算,尤其是對工業、商業用戶時,價格往往是關鍵“心塞點”。不少韓國企業正在想辦法砍成本,他們拷貝了中國當年入主太陽能板行業的做法,來做燃料電池。
7角4的能源,貴死了!
燃料電池發電,成本約為人民幣0.56-0.64元/千瓦時。與之相比,煤炭發電的成本,大概是0.56元;而燃氣發電,大概只要0.37元。
美國有公司曾掙扎過,想把這項技術變得有利可圖。有一家叫ClearEdge的電力公司,總共融資超過1億美元,用來把燃料電池技術商品化,結果在去年5月破產了。
兩個月之后,被韓國斗山集團(韓國大財團之一)花了3240萬美元,買下了在康涅狄格州的工廠。
斗山把ClearEdge的技術,和買下的另一家美國燃料電池公司Fuel Cell Power和在一起,成立了斗山燃料電池(美國),生產工業和商用的大型固態系統。
斗山近日宣布,旗下有六個系統正在首爾郊區運行,為當地電網提供2.6兆瓦的電力。
長遠來看,斗山想在美國把燃料供電事業盤活,但是現在卻轉把重心擺到韓國,那是因為韓國政府出臺了激勵措施,加上國內缺乏能源資產,使得韓國變成了燃料電池電力的頭號市場。
現代氫動力驅動的造車廠現代氫動力驅動的造車廠
“我們在美國本有絕佳的市場機會,”首爾斗山集團副主席詹姆士·貝莫斯基(James Bemowski)說,“但現在韓國的市場更大,我們有能夠拔得頭籌的機會。”
Navigant研究指出,今年韓國領先日本、美國,成為固態燃料電力最大的市場,份額占到10億美元;而到2020年,韓國市場將膨脹到150億美元。
盜版中國的太陽能板之路!
有業內人士推測,韓國的長遠眼光,是想把技術研制成功后用來做外貿出口。這其實和當年中國做太陽能板如出一轍。
7年前,中國拿美國在60年代開發的太陽能技術,在廉價融資的資助下,擴大產能、降低成本,邊生產邊改進,成為光伏產業的霸主?,F在中國光伏企業供應全球超過75%的太陽能板。
浦項制鐵的燃料電池能源園區浦項制鐵的燃料電池能源園區
而在燃料動力領域,韓國趁著美國和歐洲的公司紛紛退出時鉆進來。韓國LG集團在2012年6月,花了4500萬美元收購了羅爾斯·羅伊斯控股(Rolls-Royce Holdings Plc)的燃料電池系統。
韓國GS加德士也抱上通用電氣的大腿,合作開發、銷售燃料電池。通用擁有突破性技術,能用不銹鋼代替昂貴的鉑,用作催化劑。
分析師指出,“韓國工業制造方面,一向有物美價廉的良好紀錄。雖然韓國汽車在80年代曾是個笑話,但你再看看現在的現代汽車就知道。”(Autolab)
本網點評:
一說到燃料電池汽車,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日本豐田汽車。近段時期,豐田對其燃料電池技術以及第一款量產燃料電池車”未來“的高調,讓一些環保人士紛紛為豐田豎起大拇指:耗費巨資開發終極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汽車,這次才是業界良心呀!殊不知,韓國企業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默默地推進燃料電池汽車技術了。2013年2月,現代汽車就已量產獨立研發的氫燃料電池版ix35汽車。與豐田一樣,韓企在推進燃料電池汽車方面也同樣遇到了”成本“障礙韓。鑒于此,韓國欲效仿中國太陽能電池發展歷程,利用美國先進技術,將復雜系統與低價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從而進一步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作為電池產業大國,日韓在電池技術方面的明爭暗斗由來已久,而在依賴電池技術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方面,爭斗也可謂激烈。不管是”又說又練“,還是”只練不說“,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技術提高,受益的總歸是人類自己。同樣,我們也期盼著中國企業能從”日韓之爭“的局外人變成局內人,與兩大巨頭一起推動世界電池及新能源車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