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可再生能源、微電網以及電網彈性化、智能化的趨勢,能源儲存越來越受重視,不過,盡管電池技術日新月異,就目前而言,人類成本最低的儲能方式,仍然是抽蓄水力發電(抽水蓄能),而適合興建水庫的地點已經不多,更有生態破壞的考量,其次是壓縮空氣儲能,俗稱“風穴”,但良好的風穴地點也與地質有關,若是不配合天然地形,而是完全人為打造風穴,則成本激增,因而限制了風穴的使用范圍。不過,正如同陸上風場受地理條件限制,就往離岸發展,風穴在陸上受限,是否也能發展離岸壓縮空氣儲能?
壓縮空氣儲能的新玩法
如果說綠色能源是接近未來世界的急先鋒的話,那么一個完備而多樣化的儲能系統就可以說是能源革命的堅強保障。
Solarlab之前介紹過一個比爾˙蓋茨投資過的美女科學家,她所專注的就是相對小眾化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關于她的故事,后臺直接回復“空氣”即可查看。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家由兩個加拿大帥哥創建的公司,同樣也是玩轉壓縮空氣儲能,不過他們的技術更簡單直接,儲能效果也更好。
一家把風“吹”入海底的創業公司
這家公司,就是加拿大兩個帥哥創建的Hydostor,創始人是Curtis Van Walleghem和Cameron Lewis。
這兩個家伙啟用了一種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技術:海底氣球。最早,這種技術是用在潛水艇研發上的,不過在冷戰結束之后,各國的軍備競賽相繼停止,而這項技術也被荒廢了。
不過,在Walleghem看來,這項技術雖然看起來過時,但它很有可能正是聯通未來能源世界的關鍵。它極簡的技術原理可以摒棄一切復雜的技術研發和昂貴的設備維護,與新能源結合,把潛藏的巨大儲能價值挖掘出來。
“老派的工程師們,已經用這種充氣的氣球技術研發了無數的潛艇和飛機,現在我們用它來接駁最前衛的新能源。”Walleghem自豪的說。
原理簡單到令人乍舌
Hydrostor開發的技術,并不像其他的壓縮空氣科學家那樣,需要復雜的壓力和溫度控制。這項技術其實僅僅是利用自然的水壓,把能量儲存轉換而已。就算是高中生,也可以自己在學校的泳池里復現這項技術。
簡單來說,它就是利用路上風機所發的電力,將空氣壓縮入一個埋在深海的氣球叢中,隨著水中的氣壓增大,氣球里面的空氣密度也就越大。
我們都知道在深海中水的壓力足以把鋼板壓變形,而Hydrostor的空氣壓縮法正是利用了這一簡單的原理,儲存壓力。
然后待陸地上的發電量無法滿足用電負荷時,水中儲存的空氣,可以在自然水壓下重新排回陸上的電能轉換廠。由壓縮空氣驅動發電機,壓力勢能再次轉換回電能。
200個氣球可以驅動2兆瓦的電站
我們都知道,迄今為止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在世界范圍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阻擋在它的更大規模應用之前的,正是落后的儲能技術。
一方面,“看老天臉色”的新能源,很難維持發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即使發電狀況良好,用電端的負荷曲線也很難與發電曲線完美匹配。
而Hydrostor的“氣球壓縮法”儲能技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不單制造氣球的成本極低,而且它在日常操作和維護時也極其簡單,這就使低成本的儲能服務成為可能。
目前,Hydrostor公司已經在加拿大的Toronto Island建造了第一間示范性儲能工廠。它的儲能氣球離海岸3公里,在水下70米深。它的200個氣球就可以為一個2兆瓦的電站持續供能4個小時。
最適合偏遠海島的儲能技術
現在,Hydrostor公司的這項技術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示范工程而已,它已經獲得了為Aruba海島(一個位于加勒比海南部的小安列斯群島最西端的荷蘭海外領地)的第一筆訂單,為它建造一個10兆瓦的儲能設施,用以搭配這個加勒比美麗海島上的30兆瓦風能發電廠。
對于位處海洋正中的小島來說,上面的居民用電一直是各國政府最頭疼的問題。遠距離輸電成本太高,而且經常面臨線纜損毀等問題;而自建風力和太陽能電站,又難以將發電和用電曲線相匹配。
Hydrostor公司正好抓住了這一小眾應用領域,借助極其簡單廉價的技術滿足這個市場。他們的技術絕對環保無污染,同時還可以大規模復制。對于所有致力于儲能技術研發的公司來說,Hydrostor是唯一一家擁有沿海儲能開發經驗的公司。現在,他們已經在壓縮空氣儲能控制方面處在了行業領先地位。
“也許,跳出昂貴的電池儲能和復雜的操控技術,才能看到真正實用的儲能方案,而我們的氣球正是推動新能源技術上升的重要動力。”Walleghem自信地說。